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创新发展黑龙江非遗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2)

来源:黑龙江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14: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黑龙江农业农民农村概况分析 1.黑龙江农业总产值占比上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2006年黑龙江的农业总产值为

三、黑龙江农业农民农村概况分析

1.黑龙江农业总产值占比上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2006年黑龙江的农业总产值为817.45亿元,2018年为3634.99亿元;2006年农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16%,2018年比重为22.21%。200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为.28亿元,2018年为.6亿元;2006年农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2018年的比重为6.8%。在时间维度上,无论是从黑龙江自身层面,还是与全国的横向比较,黑龙江农业总产值占比处于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大,凸显了黑龙江是全国农业大省,黑龙江的省情要求必须寻求农业的可续持发展之路,所以看到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黑龙江既要做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要争当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战略途径和战略举措。

2.黑龙江城乡收入差距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2018年黑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与2006年的3552元相比,增长288.63%。一方面,黑龙江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比由2006年的 2.59∶1,缩小到2018年的2.11∶1。另一方面,黑龙江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加大,从2006年的5630元扩大到2018年的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29%,当前农民增收继续保持较高速增长后劲不足,农民增收已进入“减速带”,从2006年的10.3%到2016年不足7%,而后2018年艰难上升到9%。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是紧要任务,但是也要看到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物质上富裕了,可是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精神上仍处于贫困。

3.黑龙江城镇化率大幅上升,动摇农耕文化

著名的“纳瑟姆曲线”表明城市化的进程大体呈现出“S”型的曲线形状,城市化率有两个拐点,当位于30%左右的拐点时,对应着城市化由起步阶段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当位于70%左右的拐点时,对应着城市化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增速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自城镇化,其中乡村的城镇化是提高城镇化率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2018年黑龙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1%,距离70%的拐点不远。根据第二次、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黑龙江2006年乡434个,镇470个;2016年876个乡镇,其中乡368个,镇508个,2016年与2006年相比乡少了66个,镇增加了38个,10年之间,乡镇总数量变少。黑龙江的城镇化的影响表现为,农村出现严重“空心化”现象,农民身份被城市化,农村建设被城市化,乡风文明渐退。

四、创新发展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

如何在宣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愿景之下,也让乡村居民赶上时代发展步伐,享受富足的现代生活?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乡村特色,保护传承发展文化遗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全面振兴、黑龙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是必要的。

1.保护和传承“非遗”助力黑龙江乡村文化振兴

发挥“非遗”文化的精神价值引领作用。建立“互联网+非遗保护”模式,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实施文化振兴,将“非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黑龙江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四大精神相连,让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

发挥“非遗”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功能。黑龙江“非遗”以少数民族为主,要让民众在思想上认同即文化自省,利用动态和静态的相结合形式进行传播即文化自觉。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创新黑龙江的民俗节日形式和内容,规范化地、有仪式感庄重感厚重感地开展活动,即文化自信。黑龙江诸多的“非遗”项目,例如东北二人转、鱼皮镂刻粘贴画和鄂伦春族萨满舞等彰显了黑龙江省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丰厚滋养着黑土地的农民。

2.健全“非遗”传承人人才体系助力黑龙江乡村人才振兴

在保护和传播中,无疑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应作为特殊人才予以保护好,并应发挥传承人的引领示范作用。黑龙江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偏大,平均处于50岁以上的年龄段,且很多表现出是代际传承,如果这类传统职业,或者是由“行业与居住”形成的传统格局慢慢消失时,其经济价值所支配的从业吸引力会逐渐下降,因此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迫在眉睫。同时为了能让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需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例如数字多媒体等,全面系统地记录手艺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此外,还应鼓励以副业传承、兴趣传承维系这类“非遗”项目的存续,入门式的“非遗”课、“非遗”体验班、“非遗”体验基地、“非遗”体验活动等越来越聚集人气,可为副业传承和兴趣传承提供人才储备,丰富“非遗”在当代的传承途径和传承方式,同时带动就业与创业。

文章来源:《黑龙江医学》 网址: http://www.hljyxzzs.cn/qikandaodu/2021/0222/792.html

上一篇:鸭稻蟹稻稻稻有道黑龙江泽兰湖畔生态稻开启农
下一篇:向北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黑龙江经济新动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