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创新发展黑龙江非遗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3)

来源:黑龙江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14: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利用媒体对持有或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人给以关注、报道与推广,提升这些人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培养传承人同时,还要加强与多

利用媒体对持有或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人给以关注、报道与推广,提升这些人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培养传承人同时,还要加强与多方力量开展广泛的协作,例如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地方精英和社区居民等,可以建立起“非遗”志愿服务体系,实施志愿者分级管理模式,例如给志愿者颁发初级证书、中级证书等[8],加大地区“非遗”项目的可见度和参与度,增强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可,动员爱好者加入志愿者队伍。让黑龙江的“非遗”参与到地方的公共文化供给和文化产业供给体系之中,以多种形式走出原有地区、族群和行业。丧失“文化自我”,就会缺乏成长动力,所以扶贫,重要的是“扶智”,形成“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的社会现象,让人人都热爱“非遗”这所“大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探寻内生发展动力。

3.实施“非遗”产业化助力黑龙江乡村产业振兴

文化也可是生产力,文化可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引方向。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充分应用黑龙江的“非遗”项目,建立健全农业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链,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充分就业,为村民提供致富渠道。例如以牡丹江宁安市一带的“满族刺绣”为例,可以建立以刺绣产业为核心,农业产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发展体系,由个人作坊到村民合作社,再到公司的跨越,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

黑龙江发展道路选择的背后,也可视为一种文化的选择,让“非遗”成为激发村民发展信心、激活当地产业的触发器。对“非遗”项目进行价值重构,实现其造血功能,让其发挥文化价值的功能同时,更好地发挥经济价值,将“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协调共生。以此契机拓宽城市资源流向农村的通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例如流头节民俗的传承与开发,形成了渤海特色小镇,进而辐射带动牡丹江经济发展,让牡丹江成为朝鲜族“非遗”中心,然后借由高铁的便利优势,形成“周末游龙江,就选牡丹江”的旅游业务,让“非遗”成为牡丹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4.打造社区型乡村助力黑龙江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组织振兴这个保障条件。乡村组织振兴,决定着乡村治理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与乡村人才振兴高度相关,对乡村产业、文化和生态振兴具有直接影响。

打造乡村社区,形成村民有机共同体。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创建产业等,将地缘、文化、利益进行联结,重视区域性文化的共通性,整合优化农村资源,进行整片研究,利用乡贤文化、孝道文化、民俗文化、新的乡规民约文化,形成健康的文明的积极向上的农民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尝试营造黑龙江乡村社区。统筹谋划和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民俗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风情园,以及各具特色的民俗小镇,依托这些项目,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激发黑龙江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潜能,出台统一的保护条例办法等,把现存的黑龙江各地区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文化遗产协调发展、共同提高。例如在2015年10月10日被农业部公布认定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和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5.健全对“非遗”的活化保护助力黑龙江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良好的生态振兴进行支撑。创建农民安家乐业的秀美家园,挖掘和培育珍贵的乡村旅游资源,坚持绿色发展,严守生态保护。让乡村文化和生态协同振兴,将乡村优秀文化与乡村优美环境创新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长久动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进行有益探索,设立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黑龙江也可根据乡镇数量较多、GDP排名靠前的地市拥有的省级“非遗”数量一般也较多的情况,尝试设立省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是在对其进行记录、拍照、摄像存放于博物馆的固化模式基础上,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生存环境一并保护下来的措施。所以,设立专门的承担下列职责的机构:首先,挖掘。依照黑龙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点,对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发现、搜集、整理。其次,提出保护方案。归纳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要的条件。最后,研究出路。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格局受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制约。因此,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如很受市场欢迎的黑龙江桦树皮工艺,应形成研、产、销一体化的开发模式进行保护,探寻出一个恰当的切入点,选准方向,挖掘现有的营销渠道潜力。脱贫之后如何防止返贫,仍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想要实现经济增长自动转化为文化“自觉”与能力的增强,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增加文化上的主动,适时地将经济能力提升为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自觉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黑龙江医学》 网址: http://www.hljyxzzs.cn/qikandaodu/2021/0222/792.html

上一篇:鸭稻蟹稻稻稻有道黑龙江泽兰湖畔生态稻开启农
下一篇:向北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黑龙江经济新动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