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重拾笔墨香再行习字路

来源:黑龙江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09: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世纪70 年代,我出生在黑龙江小兴安岭的林区。那里山清水秀,气象万千。夏季温热而又短暂,冬季严寒、干燥又漫长。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便开始教我识字、写字,逐渐从一笔一画的

上世纪70 年代,我出生在黑龙江小兴安岭的林区。那里山清水秀,气象万千。夏季温热而又短暂,冬季严寒、干燥又漫长。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便开始教我识字、写字,逐渐从一笔一画的练习中找到了乐趣,产生了兴趣,而这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也许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对写字情有独钟。真正让我爱上写字,还是受我的爷爷的影响。

爷爷是我们当地有名的会计,更是我们那儿少有的文化人。他拨得一手好算盘,也写得一手好字。看着爷爷运笔使转,行云流水地书写,心里好生羡慕,幻想着有一天我也能够写一手好字。

上初中后,学校每周要出黑板报,画题头,抄文章。或许是老师觉得我的字还算可以,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成为我每个周末的课外作业。那时的我对书法还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字写得工整一些就好。

上个世纪80 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有一个书法系列讲座,每周一次,是由孟繁禧、张书范、杨在春等老先生主讲,虽然我听不懂老先生们讲的技法,但是却了解了一些书法知识。我了解到书法不只有楷行草这些书体,还有魏碑、隶书、小篆、甲骨文、金文,还知道除了颜柳欧赵还有“二王”、米芾等古代书法大家。一到节目播放的时间,我就守在电视前观看。

那时正值硬笔书法热潮席卷全国,遍地开花,各大硬笔书法比赛层出不穷,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投稿人数超过了百万。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在练字学书,我的同桌也徜徉在其中,他有一本梁锦英先生的钢笔行草字帖,那漂亮潇洒的行草深深地吸引着我,只要同桌不用时,我就借过来照着画上几笔。

由于家里经济拮据,我没有多余的零用钱买字帖,只要看到同学谁有好的字帖,我便会借来,回家精心临摹下来,作为字帖备用。那段日子里,我临摹了沈鸿根、顾仲安的很多经典字帖以及黄若舟老先生的《汉字快写法》。这个阶段的我对临帖还很懵懂,却给我打下了一定的书写基础。

硬笔书 《我爱你中国》

硬笔书 欧阳修《笔说》二则

硬笔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二则

一次偶然,我在路边报刊亭发现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里面除了刊登一些精美的硬笔书法作品外,还有一些书法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兰花杯擂台赛,写字病院等精彩的栏目,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眼界大开,获益匪浅。从此,我便长期订阅《中国钢笔书法》杂志,通过这本杂志,我了解了全国各地的硬笔书法动态,知道了很多活跃的硬笔书法名家,其中的硬笔临古帖栏目让我知道了硬笔不只是单纯的临写当代名家的硬笔字帖,更要临古帖,取法要高。

后来,为了检验自己的书写水平,我开始参加各级硬笔书法比赛并偶有获奖,硬笔书法作品散见于《书法艺术》《青少年书法》等报刊。1999 年,我在全国第二届文华杯硬笔书法大赛中获得了行草类青年组佳作奖,行书七段。

结婚成家后,除了正常的工作外,业余时间我还做一些兼职,放弃了坚持多年的硬笔书法学习,现在想来也为那些年感到遗憾。直到进入21 世纪,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家开始流行泡论坛。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中国硬笔书法在线论坛,再后来又看到了齐玉新老师的中国书法家论坛等书法类的论坛,里面资讯繁多,内容丰富,互动精彩,一瞬间就把我对写字的热情唤醒了。于是我开始流连于各大书法贴吧、论坛,浏览帖子和浏览作品,有时也忍不住也写上几笔。

2012 年,我加入了几个硬笔书法的QQ 群,结识了一大群喜欢硬笔书法的朋友。群里交流更加便捷直接,有的还布置有作业,大家每天上传自己的习作,彼此互相点评,指出缺点,提出建议,学习的氛围非常的好。下班回家上千条的群聊天信息我会翻一遍,不忍错过一条。在网络上也遇到一些当年有过书信联系的书友,十多年不见,他们已跨入高手行列,而我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初级水平。也正是那个时候激起了我重新拿起笔想要写字的欲望,每天不写上几笔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从此再没中断过。

2014 年是我学书历程中的转折点,我有幸遇到江苏淮安的硬笔书法名家邵泳中老师。在90 年代的报刊杂志上经常见到邵老师的书作,大赛的获奖名单里看到邵老师的名字,可惜无缘相识。记得我是在中国硬笔书法在线QQ 群里看到了邵老师的QQ,怀着激动的心情加了老师,想不到老师没有一点架子,对我的一些问题也耐心解答。在邵老师的逸品堂里的有成名已久的名家,也有屡获全国书法大赛高奖的高手。邵老师每天的教学很繁重,还要刻印章到深夜,邵老师经常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来义务的指导我们,开视频亲自示范。邵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获益良多,让我的字得到了极大提升,可以说脱胎换骨。同年作品经常发表于《书法报·硬笔书法》《中国钢笔书法》《语文报》等书法专业报刊。

文章来源:《黑龙江医学》 网址: http://www.hljyxzzs.cn/qikandaodu/2021/0611/1710.html

上一篇:黑龙江民俗小调的美学价值
下一篇:地方高校来华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教育方法